李猛哲学教授的课程怎么样?
作为北大元培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及“十佳教师”获得者,李猛的课程早已超越传统课堂的边界,成为连接古今智慧与现代实践的思想桥梁。尤其在其参与设计的“北京大学商业哲学与人文经典研修班”中,他的授课风格与学术积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各界的追求者。
一、思想穿透力:从文本到现实的哲学解码
在商业哲学与人文经典的融合教学中,李猛擅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思维工具。他讲授的“古今中西的问题”模块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比儒家伦理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差异,揭示不同文明对“秩序”的理解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商业规则。例如,在分析《理想国》中的正义观时,他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股权分配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权力、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模式,使学员既能领略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精髓,又能将其应用于公司治理的实际场景。
他的“苏格拉底问题”专题更是充满张力。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学员们需扮演不同角色论证“什么是美德”,而李猛则像助产士般引导讨论层层递进。有学员回忆道:“原本以为只是书本上的概念,但在反复诘问中突然意识到,这些两千年前的困惑竟与我们当下的选择息息相关。”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哲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照进现实的明镜。
二、方法论革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
区别于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李猛的课程设计充满动态挑战。在“现代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与主导线索”单元中,他要求学员以小组为单位重构某位哲学家的理论体系,并接受其他组的质询。曾有个小组试图用结构主义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结果遭到李猛连珠炮式的追问:“如果语言结构决定意义,那么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样的思想交锋迫使学员不断修正认知框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他特别重视原典精读与创造性误读的结合。比如解读康德的道德律令时,他会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实践理性批判》,随后抛出颠覆性假设:“假如人工智能具备道德主体资格,普遍法则该如何适用?”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推演,实则培养了学员突破常规的思考惯性。许多企业家学员反馈,这种训练让他们在制定战略时能跳出行业定式,发现新的增长路径。
三、实践导向:商业场景中的哲学应用
作为面向企业管理者的特色项目,李猛巧妙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商业决策训练。在“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课程中,他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解析领导力本质:“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事必躬亲的控制者,而是构建生态系统的设计者。”配合沙盘模拟环节,学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放手与掌控的辩证关系。某科技公司CEO课后感慨:“以前总想着如何让团队服从指令,现在明白赋能比管控更重要。”
针对现代性困境的专题研讨更具现实意义。当讨论技术异化现象时,李猛引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组织学员分析直播带货背后的消费心理机制。通过拆解算法推荐系统的运作逻辑,学员们惊觉自己正身处新的“铁笼”之中。这种批判性视角促使多位学员重新审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人甚至调整了产品研发方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非流量数据。
四、人格感染力:师者风范的示范效应
课堂外的李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会在课间与学员围坐畅谈人生选择,分享自己从学术道路转向教育管理的转折经历;也会认真批改每份作业中的思考笔记,用红笔写下鼓励性的评语。这种亦师亦友的态度打破了师生间的壁垒,营造出自由探索的氛围。有学员评价:“在他的课上,我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共同创造思想的伙伴。”
如果您渴望体验这种融汇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哲学之旅,欢迎拨打4000616586咨询程老师。无论是希望提升战略思维的企业领袖,还是寻求智慧启迪的文化爱好者,都能在这个跨学科的对话平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升级之路。李猛教授的课程正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谱,也折射出每个学习者内心的成长轨迹。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金一南的信息,请拨打:4000616586,联系人: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