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61-6586

研修班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北大资讯>>继季羡林、许渊冲后,北大教授仲跻昆再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继季羡林、许渊冲后,北大教授仲跻昆再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时间】2018/11/21 9:01:34【来源】本站原创【浏览量】

 

“你数吧!用你两手的十指:第一,我爱的是你,第二,我爱的是你,第三,我爱的是你,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我爱的还是你。”

 

 

这首诗来自叙利亚大诗人尼扎尔·格巴尼,而这首诗的译者,正是一生致力于教授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文学作品、撰写阿拉伯文学史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仲跻昆先生。

 

2018年11月19日上午,改革开放40周年与语言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举行。仲跻昆先生获得了代表我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此前,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许渊冲先生都曾获得过该奖项。

 

 

 

 

 

在2006年,那时是北大阿拉伯语专业成立60周年,1956年开始在北大学习的仲跻昆先生曾诙谐称自己和阿拉伯语是金婚。按照这个说法,如今的仲先生已和阿拉伯语步入了钻石婚的殿堂。

 

 

过往的60多年中,仲先生与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学和文化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仲跻昆先生,1938年生,辽宁大连人,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外国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仲跻昆先生撰写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阿拉伯古代文学史》等著作,填补了我国在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上述研究成果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二等奖。仲跻昆先生还翻译了黎巴嫩、埃及、沙特等国的大量阿拉伯文学名著。2009年,仲跻昆先生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

 

 

仲跻昆先生曾获得北京大学、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埃及高教部等多次表彰。2011年,他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第五届年度文化人物奖(2010-2011)”与“沙特两圣寺之仆人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

 

1956年,仲跻昆考入了北大。就此,他与阿拉伯语结缘,而这门语言是被公认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仲跻昆说:“过去我看过一个材料,说原来东欧国家的外交官,如果懂一门外语,工资可以加10%,但是如果懂汉语或阿拉伯语的话,工资就加20%,从这点来看,阿拉伯语和汉语就算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了。”

 

 

 

北大阿拉伯语专业的建立者、著名学者、翻译家马坚先生曾对仲跻昆说:“你要说它难,也难;说它不难,也不难。要说它难,俄语有六个格,阿拉伯语只有三个格,这样一比,阿拉伯语也不过如此。”

 

 

马坚先生还说,“难能可贵”,只有难,学出来才算有本事。

 

 

 

 

 

 

 

于是,仲跻昆抱定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专业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他的观念中,学习阿拉伯语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他对阿拉伯语越学越有兴趣,欲罢不能。

 

 

为了学好阿拉伯语,仲跻昆还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遇到不懂的在课上请教老师或者课下自己查询资料;多朗读,多背诵;多看书,由浅入深进行阅读,并通过大量的阅读记忆单词,提高自己的阿拉伯语水平。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罗大学进修期间(1978-1980),拜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马哈福兹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
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
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
因为在我看来,
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
不啻行尸走肉;
在我听来,
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
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
胜过管弦演奏。

 

 

——摘自仲跻昆译纪伯伦《泪与笑》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

 

 

谈起翻译,仲跻昆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因为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传承-借鉴-创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借鉴靠什么,当然要靠翻译。”

 

 

 

 

 

谈到对翻译阿拉伯文学的理解,仲跻昆说:“在我看来,阿拉伯文学不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一块璞玉,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块璞雕琢成璧,献给中国人民。这种雕琢过程就是翻译。”仲跻昆认为一个翻译应当像演员一样,最好的演员俗称“千面人”,要演什么像什么。做翻译,译诗歌就要像诗歌,译散文诗就应当是散文诗,译小说、戏剧就应当是小说、戏剧。

 

 

 

在他看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是有其背景的。那时书面语和口语是脱节的,译文要修饰成典雅的文言文,才叫“雅”。在他看来,现在的翻译标准,能真正做到“信”就够了。所谓“信”就是忠实。如果译文在内容、风格等等各方面都能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让译文的读者能有与原文的读者一样的理解、体会。做到“信”也自然就实现了“达”,而“雅”则要看原文的风格,它雅你就雅,它俗你就俗。

 

 

你若不惜生命去追求荣耀,
那就应当把星星当作目标。
因为碌碌无为或建功立业,
到头来死都是一样的味道。
活,不能碌碌无为苟活在世,
死,不能窝窝囊囊不为人知。
纵然在地狱也要去追求荣誉,
即使在天堂也不能忍辱受屈!

 

 

——穆太奈比(915—965)

 

 

 

 

 

 

选自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

 

 

 

 

仲跻昆最早发表的译文是叙利亚著名女作家乌勒法۰伊德丽碧的短篇小说《最亲爱的人死了》,那是1961年,发表于《世界文学》。而仲跻昆正式搞翻译是在改革开放后,诗歌、散文、小说都译过。先后发表有(部分为合译):《努埃曼短篇小说选》《难中英杰》《沙漠——我的天堂》《泪与笑》《米拉玛尔公寓》《本来就是女性》《库杜斯短篇小说选》《阿拉伯古代诗选》《纪伯伦散文诗选》《一千零一夜》等。

 

 

 

2011年,仲跻昆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第五届年度文化人物奖(2010—2011)”与“沙特两圣寺之仆人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这可以视为阿拉伯世界对他翻译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古代诗选》选译了130多位阿拉伯古代诗人的400多首诗歌,其中有两首“悬诗”,每首相当于中国的100左右联句,都是一韵到底。仲跻昆已译出了七首“悬诗”,手头还有不少译出的阿拉伯古今诗稿有待发表。

 

 

“《一千零一夜》散韵结合,情节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就像中国古典的话本,或是武侠小说、演义之类。照理读起来应是津津有味,令人爱不释手,但很多译本达不到这种效果。”仲跻昆出了一个选译本,表达了他自己对《一千零一夜》的理解。

 

 

 

仲跻昆翻译了纪伯伦的作品《泪与笑》。原文本是无韵的散文,仲跻昆尽力把每篇译成有宽松韵律的散文诗,读起来更上口,更美一些,其中有些译文还被选作初中语文的教材。

 

 

 

 

阿拉伯语教育要“广种博收”,不要“广种薄收”

 

 

仲跻昆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总结为“从广博,到精深”:年轻时要伸开两手抓,要广、要博、要泛,如金字塔,要铺好底盘,打好基础;中老年要逐渐收拢,握紧拳头,要高、要精、要尖、要深、要细。写论著,要像下围棋,事先要有周密的布局。

 

 

开始是化整为零,一部专著可分若干小题目;然后化零为整,成书。要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结成体。

 

 

思维有一片高于客观世界的领地,
欢乐的云彩也不能搅混它的天际;
而想像的图景则画在神的天宇,
映照在心灵的镜子里,
以便灵魂一旦摆脱尘世它的希望便可以变成现实。

 

 

谁不在梦的舞台上度日,
他就是岁月的奴隶。

 

 

——仲跻昆先生译作《幻想女王》(节选),选自《泪与笑》

 

 

 

 

仲跻昆对阿拉伯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阿拉伯语教学进入高校,最初仅是咱们北大一家,后来相继有北外、上外等七八家院校设有阿拉伯语专业。现在我国已有四五十家高校创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这当然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一定要‘广种博收’,不要‘广种薄收’。我们北大的阿语系,要依仗北大‘后墙厚实’、专业系科齐备、名师群集这些有利条件,向高、精、尖发展。要努力培养出一批专家、学者型的人才。”

 

 

在仲跻昆看来,不想超过自己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愿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要腾出自己的肩膀,让学生踩着,向上攀登。”

 

 

 

 

仲跻昆简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会员,阿拉伯作协名誉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38年生于辽宁大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并留校任教,1978—1980年于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曾在苏丹(1972—1974,援外翻译)、也门(1983—1985,萨那技校任教)各工作两年,曾访问阿拉伯多国。曾任北大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兼希伯来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阿(拉伯)友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译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东学会理事等。2001年获正大奖教金,2005年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2011年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国际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中阿(拉伯)友协“中阿友谊贡献奖”,2012年获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2015年获“北京大学东方学学术研究贡献奖”,2018年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文字、图片来源:受访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校报》、《中东研究》
摄影:袁琳
编辑:山石
报名咨询:联系人 :程老师 电话:400-061-6586

上一篇:北大科技园与东北旺农场用地补偿协议签约仪式在北大举行

下一篇:北大百余名师生参加“首都高校学子津门行”活动

在线报名

课程名称:
您的姓名:
您的手机:
公司职位:
报名表
下载
在线
报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