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上午9时,以“通识教育与‘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第三届(2017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近150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通识教育建设者云集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之道。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代表北京大学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参加会议的有联盟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和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联盟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联盟成员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贵州大学副校长向淑文、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和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以及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有关代表。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哲学院院长孙向晨向与会嘉宾汇报了联盟发展状况。自2015年成立以来,通识教育联盟通过举办联盟年会和通识教育讲习班等活动,搭建《通识教育评论》和“通识联播”等平台,积极促进了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中的传播,见证了各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取得的卓越成就。在8月21日召开的联盟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中,各与会代表就联盟的定位、章程、未来发展等问题达成了进一步的共识,并审核、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4所高校加入联盟的申请。
校长对话通识教育与“双一流”建设
在联盟秘书长甘阳教授的主持下,林建华、邱勇、许宁生、罗俊、周叶中与廖瑞金围绕“通识教育与‘双一流’建设”主题展开对话。
林建华指出,中国大学有很强的专业教育传统,这是大学教育的基石,也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道路,未来的大学教育不能丢弃这个基础。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在未来迎接种种挑战,而这方面恰恰是以往教育的短板。因此,中国大学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北大的本科教育改革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推进:一方面建立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为院系和学生提供了更多拓展的余地,增加学生在各专业之间的流动性、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建设通选课和“通识教育核心课”,培养懂人生、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卓越人才。
邱勇认为,通识教育从理念进入实践,是一场对目前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一改革正是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通识教育理念传统。在此基础上,2002年,清华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教育体系;2014年,进一步突出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提出了价值培养、能力培养、知识传承“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从2013年开始,清华推出一系列通识课程,如基础读写课程、基础的理工认知课程、新生导引课、专业引导课和通识教育课等“大类课程”,并于2014年成立了新雅书院,作为小班教学、通识教育与住宿书院制度结合的试点。在清华,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顶层设计中的主导性安排,即便艰难,学校也会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
许宁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还是育人。复旦希望能培养领袖人物、行业精英、社会英才,要求他要能够把握未来,把握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是整个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这就对本科阶段的教育提出了通识教育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育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而通识教育注重德育,通识教育中德育应当是优先的。中华民族的崛起要求掌握未来的人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我们的通识教育也应该充实这方面的内容。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也要进行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建设自己的体系。近几年,复旦加大力度强化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建设,从板块和课程内容的角度对以往的体系进行了提升,进一步明确了通识教育在“2+X体系”中的定位,下一步还将致力于课程内容、教师参与、书院建设、慕课建设等方面。
罗俊介绍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理念的三点认识。第一,通识教育应该是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人才培养包括专业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品味与素质的培养,因此,中山大学把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三个方面不可以偏废。第二,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对于高分段的天才学生,用通识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品味、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对于培养一流人才更有好处。第三,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培养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未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所以,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中山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当然,文科学生多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很重要。罗俊还介绍了中山大学在成立通识部、建立专家委员会、成立博雅学院、加大通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等具体实践方面的措施,表达了中山大学支持通识教育建设的决心。
周叶中介绍了武汉大学从“通识教育1.0版”到“3.0版”的建设成果。武汉大学提出人才培养是本,而本科教育是根;只有同时重视“成人”的教育和“成才”的教育,才能组成“人才”的概念,而通识教育的任务,正是综合对人价值观的塑造、知识的培育、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管理体制方面,武汉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和通识教育中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武汉大学提出了“4-2-660模式”,即四大模块、两类课程、60门核心通识课程和600门一般通识课程。此外,武汉大学也改善了对通识教育的激励机制,以增加老师们的积极性。
廖瑞金的发言更加突出了重庆大学作为理工科特色突出的大学,在建设通识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重庆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建设,近年来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推进人文社科的小班化精英教育与全校的通识教育相结合等措施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课程设计方面,重大通识教育课程采取“楔行”设计,更有利于“通”与“专”的结合;在培养目标方面,重庆大学希望统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把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和实践创新四个模块。重庆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通识课程依托于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重视不同学科的交流融合。另外,重庆大学也重视创新实践、强调把观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这是学校理工科特色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六位校长一致同意,通识教育地位的提高,应该放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高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影响力的背景下来看待,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通识教育应该面向未来,关注人的成长或者说好公民的培养,回归大学教育的本义,而尽量避免功利心的干扰。林建华指出,虽然功利性的专业教育难以避免,但这些院系同时也在加强基础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同时数学、物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通识教育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
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如何处理好继承文化传统与面对文化差异的张力问题,罗俊提出,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高度、突破西方的霸权思考模式,看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博学、慎思,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
关于专业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师资是否足以建设一流的通识教育,林建华和许宁生都称赞很多专业领域的杰出学者在通识领域中的努力。他们表示,各校都有很多专业教育下培养的老师热心于通识核心课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最后,甘阳总结了对话,认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必须补上的一门课,发展通识教育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十校专家分享通识教育改革经验
8月22日下午14时,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的专题报告部分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十位专家分享了有关通识教育的工作历程与心得体会。刘兰娟与向淑文主持了上下半场的专题报告。
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教授对会议讨论进行总结。他指出,第一,大家对通识教育理念虽然有高度的共识,但到具体的理解又有很大的相同。大家都认识到要把通识教育的抽象理念落实到培养人的问题上,但通识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不同的学校必然会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探索。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并不是为了给所有高校提供一个统一的模板,而是要为这些不同模式的探索、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第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既要看到传统专业教育体制给通识教育带来的障碍从而改革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但也必须要看到专业教育所提供的优势,问题在于怎么把大学原有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推动通识教育的有利资源,这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第三,通识教育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建设,要从过去简单扩大知识、增加人文修养的素质教育课程转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必须以专业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阅读经典,思考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思考国家和人类文明的未来。第四,通识教育的建设必须同时调动学生、教师和行政三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整个大学的活力和潜力。
8月23日,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和中国文化论坛联合主办的第九届通识教育暑期讲习班在北京大学开幕,开幕式上邀请了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香港中文大学通识中心副主任王永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化学与分子过程学院副教授卞江就理科专业如何在全校开设通识核心课程分享了个人的教学经验。讲习班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猛教授和吴飞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庆伟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梁云教授和同济大学哲学系的韩潮教授,讲授希罗多德《历史》《史记·秦本纪》等文本。来自国内外高校近400名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并以“中西历史”为主题展开小班讨论。
2015年11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发起,在上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16年扩大到十校联盟,2017年又有国内30多所高校加入联盟。联盟旨在加强国内外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迈向新阶段。联盟每年举办一次“大学通识教育年会”和“全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并办有期刊《通识教育评论》和微信公众号“通识联播”。
摄影:李香花
编辑:白杨